标准工艺流程如下:井水(自来水)→原水箱→原水泵→砂滤→活性炭过滤→全自动软化水设备→保安过滤器→反渗透纯水设备→纯净水箱→臭氧杀菌器→集中取水点。
1、原水箱
该装置防止增压泵直接抽取管网的水因流量不足及压力不稳定而损坏增压泵或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原水箱内置进水不锈钢浮球阀及液位传感器。大型设备须设置进水电动碟阀。
1)浮球阀作用是控制原水进水量,在系统运行时能及时补水。
2)液位传感器有中水位和低水位,作用是控制增压泵的启动和停止;当水箱水位处于中水位以上时,增压泵才能自动启动;当水箱水位低于低水位时,增压泵自动停止。
2、原水泵
为了保证系统供水的流量和压力恒定而设置,系统原水增压泵采用免维修机械密封泵,效率高,噪音小,性能稳定可靠。原水泵由原水箱水位控制其自动启、停。
3、加混凝剂装置
混凝—-利用铁盐、铝盐、高分子等混凝剂,与水中的杂质通过絮凝和架桥作用生成大颗粒沉淀物,然后通过其它设备,如澄清、过滤等,予以去除。
加入适量的凝聚剂,有效混凝水中的胶体及有机杂质,使以上物质通过絮凝和架桥作用生成大颗粒沉淀物或絮凝体,然后经过预处理过滤,提高预处理的过滤效果,处理出来后的SDI(污染指数)≤5。如进水SDI值过大,则还需增设助凝剂。
常用凝聚剂有: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氯化铁等。
常用助凝剂有:氧化钙、氢氧化钙、聚丙稀酸胺、碳酸钠等。
控制:同原水泵同步启动。
4、预处理(又称前处理)
目前我们常过预处理过滤器有不锈钢过滤器、玻璃钢过滤器和碳钢内衬胶过滤器三种。预处理过滤分为多介质过滤、除铁锰装置、活性碳过滤和软化过滤三部分;可采用多路阀来自动控制器按照所设定的时间对过滤罐内的滤料进行反冲洗和正冲洗;或者选用手动操作控制。
水在精制处理之前,预先进行的初步处理,以便在水的精处理时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水质。由于自然界的水都有大量的杂质,如泥沙、粘土、有机物、微生物、机械杂质等,这些杂质的存在,严重影响精制水的水质与处理效果,因此必须在精处理之前将一些杂质降低或除去,这就需要预处理。
1)多介质过滤器(又称机械过滤器)
多介质过滤器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泥沙及颗粒性杂质。主要填料有:石英砂、无烟煤、纤维球等。
2)除铁锰过滤器
RO的进水铁离子要求:Fe2+≤0.1mg/L,有时为节省成本也可放宽至≤1mg/L以下。其主要填料为:天然锰砂。
除铁原理:利用氧化方法将水中低价铁离子和低价锰离子氧化成高价铁离子和高价锰
3)活性碳过滤器
活性碳过滤器内装粒状净水型活性碳,主要去除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胶体、异味、余氯等杂质,其吸腐力强,平均可去除90%以上。其中余氯是强氧化剂,对RO膜有氧化作用,必须限制在≤0.1mg/L。活性炭有圆条状炭、不定型果壳炭和椰壳炭三种。
4)阳离子树脂软化器
钠离子交换软化处理的原理:将原水通过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使水中的硬度成分Ca2+、Mg2+与树脂中的Na2+离子相交换,从而吸附水中的Ca2+、Mg2+,使水得到软化。作用:防止反渗透膜表面结垢、提高反渗透工作寿命和处理效果有积极意义,因此在系统中配置软化器,当总硬度小于200mg/LCaCO3以下,则不需要软化器。其控制方式最好选用自动控制。
5、加阻垢剂装置
机理:
1)、用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的聚合物把胶体颗粒包围起来,使它们稳定在分散状态,这类药剂称为分散剂。如:磷酸盐
2)、把金属离子变成一种螯合离子或络和离子,这就抑制它们和阴离子结合产生沉淀物,这类药剂称为螯合剂和络合剂。如:EDTA
3)、利用高分子混凝剂的凝聚架桥作用,把胶体颗粒结成矾花,悬浮在水中。如:聚丙稀酰胺。
本装置主要作用是防止反渗透膜结垢,采用计量泵进行药剂的投加,投加量准确且设备的稳定性能好。常用阻垢剂有:六偏磷酸钠、有机磷酸盐、多聚丙稀酸盐。控制:同一级高压泵同步启动。
6、精过滤器(又称保安滤器)
该装置主要是对反渗透系统进水进行精过滤,目的是减低或消除前处理设备漏出的滤料碎粒起最后保护作用,确保最终进入反渗透系统的水符合要求。过滤精度:一般有10um、5um、1um。精过滤器有(蓝色滤器)ABS材质和不锈钢材质两种;蓝色滤器有10寸和20寸,不锈钢滤器有10寸、20寸、30寸和40寸5芯、7芯、10芯、20芯共16种规格。
7、压控开关
控制高压泵启动和停止,防止高压泵在缺水和供水不足情况下运行,导置高压泵的损坏。一般高压泵进水压力大于1kg以上才能自动启动,小于0.5kg以下自动停止。
8、高压泵
对反滲透系统加以恒定的滲透压力。控制:由原水箱水位、压力开关、再生微动开关、纯水箱水位来控制自动启、停。
9、进水电磁阀
该装置主要功能为:当纯水箱水满或自动机头反洗再生时,系统自动控制电磁关闭从而实现系统自动停止运行。
10、超滤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超滤原理也是一种膜分离过程原理,超滤利用一种压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胶体、颗粒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物质,而水和小的溶质颗粒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筛选可截留分子量为3×10000—1×10000的物质。当被处理水借助于外界压力的作用以一定的流速通过膜表面时,水分子和分子量小于300—500的溶质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微粒、大分子等由于筛分作用被截留,从而使水得到净化。
也就是说,当水通过超滤膜后,可将水中含有的大部分胶体硅除去,同时可去除大量的有机物等。超滤原理并不复杂。在超滤过程中,由于被截留的杂质在膜表面上不断积累,会产生浓差极化现象,当膜面溶质浓度达到某一极限时即生成凝胶层,使膜的透水量急剧下降,这使得超滤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此,需通过试验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的工艺和运行条件,最大限度地减轻浓差极化的影响,使超滤成为一种可靠的反渗透预处理方法。
超滤技术的关键是膜。膜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规格,可根据工作的需要来选用。早期的膜是各向同性的均匀膜,即现在常用的微孔薄膜,其孔径通常是0.05mm和0.025mm。近几年来生产了一些各向异性的不对称超滤膜,其中一种各向异性扩散膜是由一层非常薄的、具有一定孔径的多孔”皮肤层”(厚约0.1mm~1.0mm),和一层相对厚得多的(约1mm)更易通渗的、作为支撑用的”海绵层”组成。
皮肤层决定了膜的选择性,而海绵层增加了机械强度。由于皮肤层非常薄,因此高效、通透性好、流量大,且不易被溶质阻塞而导致流速下降。常用的膜一般是由乙酸纤维或硝酸纤维或此二者的混合物制成。近年来为适应制药和食品工业上灭菌的需要,发展了非纤维型的各向异性膜,例如聚砜膜、聚砜酰胺膜和聚丙烯腈膜等。
这种膜在pH1~14都是稳定的,且能在90℃下正常工作。超滤膜通常是比较稳定的,若使用恰当,能连续用1~2年。暂时不用,可浸在1%甲醛溶液或0.2%NaN3中保存。超滤膜的基本性能指标主要有:水通量[cm3/(cm2?h)];截留率(以百分率%表示);化学物理稳定性(包括机械强度)等。